诗经中的<<周南>><<召南>>为何不叫<<鲁风>><<燕风>>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5/27 06:46:58
既然是"国风",肯定是按诸侯国编定收集的,其他国风是按国名编定,如"秦风"等,鲁国和燕国分别作为周公和召公的封国,为何这两国风以封主命名?

“二南”绝大部分诗是来自江汉之间的一些小国,有少量诗篇也远及原来周公旦和召公奭(shì)分治的地区——今河南洛阳一带(注①)。因此“二南”诗的产地大致说来,包括今河南洛阳、南阳和湖北的郧阳,襄阳等地区(注②)。
至于“南”的含义,根据甲骨文,证之以古代典籍,“南”原来是一种很古老的乐器名称,后来才演变为一种地方曲调的专名(注③),古书称作“南音”。“南”这种曲调最初盛行于江汉流域,以后才逐步影响到附近北方的地区。“二南”中的诗就是用“南音”演唱的歌词,自汉以来,虽然“声”渐渐失传了,但是“南”这个名称仍然保留了下来。
同时“南”又是方位之称,在周代习惯将江汉流域的一些小国统称之“南国”或“南土”、“南邦”(见《小雅·四月》、《大雅·嵩高》)等,所以诗的编辑者便将采自江汉流域许多小国的歌词,连同受“南音”影响的周、召一些地方采来的歌词,命名为“周南”、“召南”,以与其他十三国风在编排的形式上整齐划一。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记君子的话说:“‘风’有《采蘩》、《采苹》”,此二诗均属“召南”。可见“二南”属于风诗,与其他国风一样是地方曲调(注④)。

周南、召南:《诗经》国风中的部分作品,周朝时期采集的诗篇,因在周王都城的南面而得名,同时“南”又是方位之称,在周代习惯将江汉流域的一些小国统称之“南国”或“南土”、“南邦”(见《小雅·四月》、《大雅·嵩高》)等,所以诗的编辑者便将采自江汉流域许多小国的歌词,连同受“南音”影响的周、召一些地方采来的歌词,命名为“周南”、“召南”,以与其他十三国风在编排的形式上整齐划一。

《周南》因属周朝时期采集的诗篇,因在周王都城的南面而得名,同时“南”又是方位之称,在周代习惯将江汉流域的一些小国统称之“南国”或“南土”、“南邦”(见《小雅·四月》、《大雅·嵩高》)等,所以诗的编辑者便将采自江汉流域许多小国的歌词,连同受“南音”影响的周、召一些地方采来的歌词,命名为“周南”,以与其他十三国风在编排的形式上整齐划一。
《诗经》国风中《周南》总计十一篇:关雎、葛覃、卷耳、樛木、螽斯、桃夭、兔罝、芣苡、汉广、汝坟、麟之趾。
这是对周南的说法,但对于两个南历来都是有争论的。
关于“周南”、“召南”二部分诗产生的地区及“二南”的具体意义,至今仍未得到一致的结论。